马化腾谈互联网产品: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

所属分类: 网站运营 / 站长故事 阅读数: 142
收藏 0 赞 0 分享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
     新浪科技讯 7月9日上午消息,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今日向合作伙伴发出公开信,从需求度、速度、灵活度等七个维度解释互联网产品创新。
  “在腾讯内部的产品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有一个词一直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灰度”。任正非曾经写过《管理的灰度》,他所提倡的灰度,主要是内部管理上的妥协和宽容。”马化腾说,怎样找到最恰当的灰度,既能保持企业的正常有效运转,又让创新有一个灵活的环境;既让创新不被扼杀,又不会走进死胡同,是互联网企业最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马化腾从生态的角度观察思考,把14年来腾讯的内在转变和经验得失总结为创造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这个法则具体包括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等7个维度。
  以下是公开信中对七维度的详细解释:
  需求度:用户需求是产品核心,产品对需求的体现程度,就是企业被生态所需要的程度
  大家可能认为说用户有点老生常谈,但我之所以在不同场合都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最简单的东西恰恰是做起来最难的事情。
  产品研发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研发者往往对自己挖空心思创造出来的产品像对孩子一样珍惜、呵护,认为这是他的心血结晶。好的产品是有灵魂的,优美的设计、技术、运营都能体现背后的理念。有时候开发者设计产品时总觉得越厉害越好,但好产品其实不需要所谓特别厉害的设计或者什么,因为觉得自己特别厉害的人就会故意搞一些体现自己厉害,但用户不需要的东西,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腾讯也曾经在这上面走过弯路。现在很受好评的QQ邮箱,以前市场根本不认可,因为对用户来说非常笨重难用。后来,我们只好对它进行回炉再造,从用户的使用习惯、需求去研究,究竟什么样的功能是他们最需要的?在研究过程中,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笨,但很管用。
  我想强调的是,在研究用户需求上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想当然地猜测用户习惯。比如有些自认为定位于低端用户的产品,想都不想就滥用卡通头像和一些花哨的页面装饰,以为这样就是满足了用户需求;自认为定位于高端用户的产品,又喜欢自命清高。其实,这些都是不尊重用户、不以用户为核心的体现。我相信用户群有客观差异,但没有所谓高低端之分。不管什么年龄和背景,所有人都喜欢清晰、简单、自然、好用的设计和产品,这是人对美最自然的感受和追求。
  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已经不是早年的单机软件,更像一种服务,所以要求设计者和开发者有很强的用户感。一定要一边做自己产品的忠实用户,一边把自己的触角伸到其他用户当中,去感受他们真实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从不完美向完美一点点靠近。
  速度:快速实现单点突破,角度、锐度尤其是速度,是产品在生态中存在发展的根本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几种现象:
  有些人一上来就把摊子铺得很大、恨不得面面俱到地布好局;
  有些人习惯于追求完美,总要把产品反复打磨到自认为尽善尽美才推出来;
  有些人心里很清楚创新的重要性,但又担心失败,或者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些做法在实践中经常没有太好的结果,因为市场从来不是一个耐心的等待者。在市场竞争中,一个好的产品往往是从不完美开始的。同时,千万不要以为,先进入市场就可以安枕无忧。我相信,在互联网时代,谁也不比谁傻5秒钟。你的对手会很快醒过来,很快赶上来。他们甚至会比你做得更好,你的安全边界随时有可能被他们突破。
  我的建议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来了,自己也就很有产品感觉了。
  所以,这里讲创新的灰度,首先就是要为了实现单点突破允许不完美,但要快速向完美逼近。
  灵活度:敏捷企业、快速迭代产品的关键是主动变化,主动变化比应变能力更重要
  互联网生态的瞬息万变,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应变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实际上主动变化能力更重要。管理者、产品技术人员而不仅仅是市场人员,如果能够更早的预见问题、主动变化,就不会在市场中陷入被动。在维护根基、保持和增强核心竞争的同时,企业本身各个方面的灵活性非常关键,主动变化在一个生态型企业里面应该成为常态。这方面不仅仅是通常所讲的实时企业、2.0企业,社会化企业那么简单。互联网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如果不保持敏感的触角、灵活的身段,一样会得大企业病。腾讯在2011年之前,其实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问题。此前我们事业部BU制的做法,通过形成一个个业务纵队的做法使得不同的业务单元保持了自身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但是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
  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
  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实际上,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还会有一个困惑:自己做的这个产品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我的经验是,在面对创新的问题上,要允许适度的浪费。怎么理解?就是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你在战略上必须做的。去年以来,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实在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都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你能说这是资源的浪费吗?我认为不是,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即使最后有的团队在竞争中失败,但它依然是激发成功者灵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为“内部试错”。并非所有的系统冗余都是浪费,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现实性。
  开放协作度:最大程度地扩展协作,互联网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
  互联网的一个美妙之处就在于,把更多人更大范围地卷入协作。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越多人参与,网络的价值就越大,用户需求越能得到满足,每一个参与协作的组织从中获取的收益也越大。所以,适当的灰度还意味着,在聚焦于自己核心价值的同时,尽量深化和扩大社会化协作。
  对创业者来说,如何利用好平台开展协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以前做互联网产品,用户要一个一个地累积,程序、数据库、设计等经验技巧都要从头摸索。但平台创业的趋势出现之后,大平台承担起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创业的成本和负担随之大幅降低,大家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最核心的创新上来。
  对我个人来说,2010、2011、2012年以来,越来越意识到,腾讯成为互联网的连接者也就是帮助大家连接到用户以及连接彼此方面的责任、意义和价值更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实现的转变就是,以前做好自己,为自己做,现在和以后是做好平台,为大家而作。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开放、协作、分享,首先因为对他人有益,所以才对自己有益。
  对腾讯来说,我对内对外都反复强调我们作为平台级企业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必然是不同物种有不同分工,最后形成配合,而不是所有物种都朝一个方向进化。
  在这种新的思路下,互联网的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利用平台已有的优势,广泛进行合作伙伴间横向或者纵向的合作,将是灰度创新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进化度:构建生物型组织,让企业组织本身在无控过程中拥有自进化、自组织能力
  这一年来,我也在越来越多地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企业该以什么样的型态去构建它的组织?什么样的组织,决定了它能容忍什么样的创新灰度。
  进化度,实质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DNA、组织方式是否具有自主进化、自主生长、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能力。我想举一个柯达(微博)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柯达是胶片影像业的巨头,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也是数码相机的发明者。然而,这个掘了胶片影像业坟墓、让众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发明,在柯达却被束之高阁了。
  为什么?我认为是组织的僵化。在传统机械型组织里,一个“异端”的创新,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甚至会因为与组织过去的战略、优势相冲突而被排斥,因为企业追求精准、控制和可预期,很多创新难以找到生存空间。这种状况,很像生物学所讲的“绿色沙漠”——在同一时期大面积种植同一种树木,这片树林十分密集而且高矮一致,结果遮挡住所有阳光,不仅使其他下层植被无法生长,本身对灾害的抵抗力也很差。
  要想改变它,唯有构建一个新的组织型态,所以我倾向于生物型组织。那些真正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外界看起来似乎是混乱和失控,其实是组织在自然生长进化,在寻找创新。那些所谓的失败和浪费,也是复杂系统进化过程中必须的生物多样性。
  创新度:创新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充满可能性、多样性的生物型组织的必然产物。
  创意、研发其实不是创新的源头。如果一个企业已经成为生态型企业,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冗余度、速度、需求度都比较高,创新就会从灰度空间源源不断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创新不是源头,而是产物。企业要做的,是创造生物型组织,拓展自己的灰度空间,让现实和未来的土壤、生态充满可能性、多样性。这就是灰度的生存空间。
  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跃迁和进化。腾讯最近的组织架构调整,就是为了保持创新的活力和灵动性,而进行的由“大”变“小”。
更多精彩内容其他人还在看

抖音SEO优化怎么做?抖音SEO是什么?

最近和一些站长朋友在谈论互联网变现项目的时候,很多都说抖音SEO变现比较快,今天阿枫SEO就给大家讲讲亲身操作的抖音SEO优化是如何去做的
收藏 0 赞 0 分享

戴志康:探寻未来五年的个人站长成长之路

Discuz!第七年了 说起来,从我第一次建立一个个人主页(叫做“超人软件工作室”,是个盗链别人网站软件的小网站 ^_^)到现在,也有9年的时间了。在1998年,互联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显得太陌生,而能够用“HotDog”写一点HTML的人,便如同今天掌握了PHP/MySQL及
收藏 0 赞 0 分享

中关村在线的成长心得

《联盟志》:当年和中关村在线一起创建的网站一定不少,而今能和中关村在线一样发展得这么好的网站数量却是相当有限的。能否和我们一起分享下中关村在线的成长心得? CNET Networks高级副总裁 刘小东: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残酷而激烈,大浪淘沙。中关村在线能够走到
收藏 0 赞 0 分享

大学生如何做站,怎么样才能把把做好?

大学生如何做站,怎么样才能把把做好?自己学习不好,考上了个三流大学,大一上学期,上活很是平淡。有空就去爬山,下海(就是游泳,大学在海边)。。自己刚认识大学,以为就是玩呢。呵呵。我很爱玩。。没办法。  大一下学期到了。自己是学计算机专业的。经过了半学期
收藏 0 赞 0 分享

访谈高春辉:专注产品才是王道

主持人:今天的主讲嘉宾是手机之家、ECShop创始人高春辉先生。今天高先生创办的ECShop被上海一家公司收购了,所以今天是比较巧的。下面请高总讲一下他在创业过程中的案例。 北京是最适合做互联网的城市   高春辉:感谢大家捧场。 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故
收藏 0 赞 0 分享

一个人,一个站,我的真实感受

很多人看了这个标题可能有点不知所云,这我近一个月切身实践后最真实的感受。很多人都知道我正在运作一个行业门户,但是不清楚这样一个网站目前有多少人在运作,我的回答是:一个人。听到这样的回答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吹牛。   下面我就分享运作项目时一些经验
收藏 0 赞 0 分享

8个月,从一无所有到创立自己的公司品牌

这是一个至今还在打拼的年轻创业者真实的创业历程。他历尽艰辛,从一无所有甚至要去拾垃圾到成立公司,创立自己的品牌,用了整整8个月时间。相信他的创业过程能给创业者提供最好的借鉴。   2003年6月10号。非典还没完全过去,我揣上做生意失败剩下的700块钱,在惶
收藏 0 赞 0 分享

谷歌创始人佩奇与布林的早期创业史

最近各大网站都相继介绍了谷歌(Google)创建1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但对于谷歌创业初期的情况却语焉不详。1999年1月,该公司两位创始人拉里· 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ey Brin)曾接受了德国杂志《Stern》的专访,在这次采访中,佩奇曾明确表示,
收藏 0 赞 0 分享

五年网络生涯,我的一些历程和经验

记得最初接触做网站是03年,当初是因为本人比较笨,上学成绩不好,高中就不上了,后来家里人开了个网吧,出于对网络的兴趣,所以我招天每日的就泡在网吧里。那时的网络是个新兴的事物,上网5元一个小时哦,但大多数人来上网只是去聊天室里聊天,我不喜欢聊天,我对
收藏 0 赞 0 分享

站长老兵故事:赢利是生存发展之道

老兵介绍:青蛙太子,英文名字Rosibo 本名吴龙杰26岁,厨师专业。99年开始网建,2000年从事平面设计和纹身设计。2001年涉足游戏开发,同期任网易网建版版主。2002年开设华夏游戏,从事游戏周边开发。2003年初开设华腾联合,alexa3000名,是比较著名的软件平台。2
收藏 0 赞 0 分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