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乎做起来了?市场竞争的魅力和价值

所属分类: 网站运营 / 站长故事 阅读数: 434
收藏 0 赞 0 分享

  如果真的如周源所说,数据、信息、知识是递进关系,那么百度与知乎,是否也是一种递进关系?从信息的搜索,到知识的搜索,在未来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又会发生什么?

  市场竞争的魅力和价值

  周源用了六年的时间终于把知乎打造成一家独角兽公司。

  16 年年中的时候,我曾经认真考虑要不要去知乎工作。我还记得,当时我给某个知乎高管发微信,大意是说听闻知乎内部节奏很慢,是否执行力上会有问题?

  要知道,对于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讲,内部的执行力和大家的工作态度是直接决定生死的。而那个人给我的回复很有意思,他回复的是:

  “不存在了。”

  中文的“了”表示完成时,用在这里很恰当。

  在我问这个问题的前不久,姬十三的果壳刚刚上线了一个新产品,叫“分答”,随后知乎的节奏明显快了起来,从值乎、到知乎 Live,再到电子书店等等新产品不断迭代。

  所以,主观上来讲,作为一个热爱知乎的日活用户(整个 16 年我的登录天数是 360 天),我是感谢姬十三和果壳的。

  这就是市场竞争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在不确定的年代,更要追求确定性。”

  上周,我去参加了华兴的新年媒体沟通会,整场下来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包凡所说的:“在不确定的年代,更要追求确定性。”

  去年整个一级市场的投资数量不降反升,但如果分割来看的话,会发现早期投资的数量大幅下滑,而后期投资的数量大幅上升。

  显然,基金们也都在“追求确定性”。

  徐新在和周源短暂接触之后,就用极快的速度和不低的估值敲定了这笔投资,正如一位做后期的投资人朋友几周前曾经跟我说的:“知乎这轮融资太顺利,份额想抢都抢不到了。”

  对于今日资本来说,知乎就是这么一个确定性偏强的案例。毕竟创业项目也有头部、腰部和尾部之分,知乎作为目前市场上少有的头部项目,还是比很多同类项目要来得稳妥一些。

  但是,确定性和上升空间之间往往是有矛盾的。知乎的终局到底会是什么?还有多大的上升空间?该如何盈利……?

  抱着这诸多问题,我一边思考一边翻遍了周源在知乎上的所有回答。我发现,在他的 341 个回答里,有很多非常深入的思考,可以或直接或间接地回答我的很多疑问。

  一)知乎的本质是什么?

  需求从来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重塑、迁移或转型的。所以知乎的产品形态也一定是还原了某种线下的场景,那就是问答对话。

  人和人的交流是靠互抛问题来延续下去的,所以问答本来就是人们最基本的加深彼此连接的方式。如我在 从“知乎Live”新产品,谈谈社交媒体的本质这篇文章中所写的,社交媒体的本质就是搭建媒介,那么无疑问答就是那个最自然的媒介。

  也如周源所说,人类每天都在大量交换信息,而问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但传统线下的问答是低效的,比如你不一定能问到对的人,比如你们的对话不能留存下来给后人分享等等。

  所以,知乎要做的就是提升人们交换信息的效率,而且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在《知乎的初心》一文中,周源又说:

  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个产生,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知乎要做的其实是提升人们交换知识的效率,方式就是通过问答连接人,让每个个体贡献自己的大脑。

为什么知乎做起来了?

  (知乎的产品流程设计图)

  二)为什么知乎做起来了?

  越大道至简的东西,越有价值,也越难做起来。问答这个看起来无比朴实的事情,为什么知乎能做起来?

  周源在一个回答中提到说:

  一个社区想要规模化运转,一定需要 4 个要素,第一是规模,多才不同,不同即丰富;第二是成本,沟通交流成本要足够低,否则社区运转速度会很慢;第三是清晰度,每个用户都明确从社区中可以干什么,获得什么;第四,这也是最重要的,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文化。

  从产品层面来说,前三点知乎做的都没问题,从运营角度来说,第四点知乎做的尤其好,我觉得这就是知乎能做起来的主要原因——足够耐心而精细化的运营(具体表现为诸如对早期用户的把控筛选、长期内测不开放注册的政策等等)。

  用户们不断地因为优质的用户群体,和这个群体生产的好内容而来。

  而从产品壁垒角度来讲,知乎具备一定程度的网络效应,和更大程度的规模效应。

  对社区来说,用户的网络效应是单点放射状的,即知乎内所谓的“大V”单向输出给他们很多的粉丝们,所以对于大V来说,是有一定网络效应留存的,但对绝大多数的长尾用户来说,知乎提供的并不是社交的价值,而是阅读和学习的价值。

  也就是说,知乎最成功的点,也是最大的壁垒,其实是他的规模效应。人越多,每个问题就越可能被适合的人回答,就越可能留下和新增好的“知识”,也就越吸引人。

  三)知乎、分答和罗辑思维的区别?

  同样是当下最火热的“知识变现”的代表,这三个产品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知乎做的是连接人和其背后的知识,最终是一个有内容沉淀的社区。这种产品形态是我最看好的。

  罗辑思维其实本质上是电子时代的出版社,之前几年,很多人把出版社线上化,做的事情只是单纯的把纸质书变为了电子书,但事实上,媒介彻底改变以后,内容的呈现方式为什么不能一起改变呢?

  视频、语音、文字等等,各种形式的内容,都是出版物。得到的团队就是电子时代的编辑部,得到的想象空间就是整个出版内容市场。

  但是,和知乎比起来,得到目前更像是一个纯自营的团队,延展性不如知乎这样的 UGC 平台。我相信在未来,知乎和罗辑思维在某些层面会有一定的竞争,尤其是头部的“意见领袖”资源和相应的电子出版业务上。

  最后,分答是目前为止,我最不看好的一家。

  周源曾经对“有无公共区域(社区)的社交产品”做过评论,他说:

  我觉得两者在产品设计上最大的不同是,如果情况是“写操作”(内容创造)发生在私人区域,信息想要大规模的沉淀,有目的的生产内容,是很困难的。

  知乎就是有公共区域的社区,而分答则是无公共区域的个人变现工具。工具走的是流量的路线,更多是短期的变现,是对流量的收割,那么怎样长期而持久的延续下去,怎样和先天具有流量、用户、又有内容的知乎、甚至是微博等竞争,是分答最大的问题。

  四)知乎的盈利靠什么?

  作为一个头部项目,知乎最大的不确定性仍然是赢利点,我不认为目前的值乎、知乎Live 等产品能支撑知乎的 10 亿美元估值。

  虽然周源强调的是知识分享,但不得不承认,目前知乎上的很多内容最多算是轻知识,就是那种让人感觉到自己好像在变好,但实际有没有卵用并不一定的那类。

  很多真正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像是上课,是要付出努力和汗水的,是反人性的。

  知乎Live 目前的很多内容最多叫做“分享”,而不是“课程”。但是真正能持久盈利,且能赚钱的,都是课程,尤其是应试教育。这还是因为学习是有部分反人性的因素存在,大多数人学习都需要被督促,被强迫。

  所以,考研培训、四六级培训、出国考试培训、公务员培训、IT 职业培训等,这类的教育课程才是市面上最长久而可持续盈利的(K12 除外,因为 K12 的用户和付费是两个群体,所以例外)。

  这些培训的共同点是:

  1)有明确时间节点和里程碑事件

  2)培训质量和结果可量化

  3)明确的利益结果导向

  所以,如果知乎真的想凭借 Live 产品持久盈利下去,我会建议从目前的“分享”类别中,分离出一条应试教育课程的路线。不然,“分享”也一样是收割流量的行为,哪怕知乎的内容能够源源不断吸引流量,付费用户的完成率和复够率长期来说也一定是有问题的。

  当然,除了知识付费,另外知乎应该做却一直没做好的一点就是广告。

  所有的社区,尤其是信息流型的产品的主要盈利方式从来都是广告。怎样不损害用户体验,又能做好广告是知乎最重要的一步。比如朋友圈广告,就很好的从损害用户体验,变为了让人期待的产品的一部分。

  (互联网经济的主循环)

  五)知乎的终局是什么?

  我在 暗流涌动的互联网世界这篇文章中曾经引用过上图,这张图讲述了互联网经济的主循环。

  看到徐新投资知乎的消息以后,我突然想到了去年同期华创资本吴海燕主导的对“什么值得买”的投资。我觉得这两个案例在本质上有很多共同点。

  正如徐新在知乎上的回答中所提到的: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交易相关的大平台已经形成、几乎垄断。如果你做电商,你就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你比京东好在哪里?你比淘宝好在哪里?而内容的春天才刚刚开始。以前大家买东西图的就是便宜、便宜就是流量入口。现在流量入口是内容,不管是买东西还是生活中做各种决策,大家都要看内容。

  不论知乎、还是什么值得买,在互联网经济的主循环那张图中,都位于“该买什么”的位置(不只是买实体商品,也可能是买虚拟服务),这就是内容作为入口的价值。

  比如,我现在买任何东西,都会下意识的去知乎搜一下有没有什么推荐。当然,“什么值得买”还提供了链接,可以同时解决“哪里去买”这个问题,就更加的有价值,这应该也是知乎可以探索的方向。

  但不管怎么说,目前市场上的电商巨头们最缺的都是“该买什么”这一点。甚至可以说,看内容选产品这个行为,可能会最终复刻人们线下“逛”这个字的精髓。那么同样投资了京东的徐新,是否能牵线让知乎和京东在内容和电商的结合中有更多的合作呢?这会是我特别期待的事情。

  最后,再说远些,开个脑洞。

  周源在“你如何看待 Google 搜索组更名为'知识集团'?”这个问题下,回答说:

  逻辑上,数据、信息和知识是递进关系。

  ……

  对信息的索引,Google 已经做的很好了,服务器每天还在不停抓取,但是,有些东西搜索引擎索引不了,或者说不是常规处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处理的。

  如果真的如周源所说,数据、信息、知识是递进关系,那么百度与知乎,是否也是一种递进关系?从信息的搜索,到知识的搜索,在未来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又会发生什么?

  不论如何。要实现这些愿景,无疑,这次的融资应该花更多的钱在升级团队上。十亿美金的估值是开启新阶段的标志,如果运气足够好,通往百亿美金的路也还在前方。

更多精彩内容其他人还在看

年度创业家之美团网王兴:长期的"贪婪者"

如果说美团做对了什么,那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收藏 0 赞 0 分享

资深程序员写给年轻程序员的几条建议

本篇文章是一位资深程序员写给那些年轻程序员的几条建议,希望那些打算成为程序员或者已经是程序员的小辈参考一下
收藏 0 赞 0 分享

说说开发者究竟该如何提升和推销自己

编写出伟大的代码,对于开发者来说已经到达一个层级了。 但是不断提升、适当的推销自己,可以令你得到更多。
收藏 0 赞 0 分享

如何与你的客户成为亲密伙伴的秘诀详解

我们想与客户最终成为亲密的伙伴,总要有一个相识、相知的过程。面对一个陌生的客户,我们首先要取的与他们之间的合作,其实这也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收藏 0 赞 0 分享

我不配做站长 我就这样关闭了我的网站

我不配做站长,我就这样把我建立了四个月多的电影网站关闭了。从建立网站时域名的选择、主机的选择、到网站上线后关键词的选择、关键词的布局等等,这一步一步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收藏 0 赞 0 分享

草根站长:忆三年辛苦却幸福的创业经历

三年前,我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子,三年后,我创办了第一个个人博客。当我再次端坐在电脑前,回忆三年前的创业经历,那种辛苦,那种甜蜜,那种心酸,那种苦闷历历在目,最终收获的却是幸福
收藏 0 赞 0 分享

一个90后站长的自述

天在QQ群里,我提出了一个建议,本来想搞一个原创大赛来着,后来越聊越乱,到最后无疾而终。曾经的SEO协会也举办过,反应平平
收藏 0 赞 0 分享

王志东、高红冰谈互联网创业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赢家访谈》,今天我们非常容幸的请到了两位嘉宾是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志东先生,另外一位是北京五洲天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红冰先生,两位都参加了我们108进36的比赛的评委,同时两位都是IT界的精英,
收藏 0 赞 0 分享

放弃了打工生涯,继续作网站

作网站两年了段段续续作作停停的,一直在南方某个小城过着打工仔的生涯,总是作着作这就半途而费了,原因千丝万缕,技术不到位,没电脑不方便,但最主要的还是没毅力没信心,春节回家,家里通了adsl,打工2年,积累了一点零碎的资本,这回买电脑了本人也再次拿起了
收藏 0 赞 0 分享

回首三年前的一次创业,不再后悔和心痛!

回首三年前的一次创业,不再后悔和心痛!   或许人生不能总是生活在回忆中,也曾听过许多哲人说珍惜今天胜过两个明天!毕竟那些已经过去,也只能是回忆了。突然回首三年前的一次创业设想,虽然心里既悔又痛,但这些又能给我带来什么呢?   记得三年在一家复合
收藏 0 赞 0 分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