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网页设计中的Less和More(图)

所属分类: 网页制作 / 应用技巧 阅读数: 2046
收藏 0 赞 0 分享
设计中的Less和More 三联教程
  Less is More是很多设计师的口头禅,它最早是由建筑大师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是一种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有设计师对这个思想加以改进和新的解读,现在它已经成为了设计界的一个基本理论和准则。该理论的拥护者认为,使用简约的设计,去除不必要的细节,可以让产品和用户获得更大的收益,产生更好的效果。
  在传统行业,有很多关于Less is More的成功案例。
  1979年,索尼发现大部分用户对于播放的需求远远大于录音,所以他们去掉了传统录音机的录音功能,甚至去掉了当时认为必不可少的外置扬声器。然后把剩下的部分做到一个小盒子内,并配以立体声耳机。这就是风靡全球的Walkman随身听。
  1984年,IBM在鼠标和轨迹球的基础上,精简结构,发明了TrackPoint(小红帽),在移动设备上有效的替代了鼠标的功能,并解决了轨迹球占用空间过大等缺点。现在TrackPoint已经成为了Thinkpad笔记本的标志,并且类似的设计被应用在很多其他品牌的笔记本电脑上。
  2007年,苹果精简了手机的按键,甚至砍掉了整个实体键盘,推出了iPhone。在全世界范围内引领了一场智能手机的革命。
  上面这些都是Less的思想带来的巨大成功。但是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有时我们会因为对于这个思想理解不够深刻,而犯下一些错误。所以,具体的设计究竟是该Less还是该More,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下面这些例子:
  一、百度商业产品的某处细节
  在百度推广的凤巢这个系统中,一个账户有如下的基本结构:账户 > 推广计划 > 推广单元 > 关键词。如图:
  也即:一个账户中,可以有多个“推广计划”;某推广计划中,可以有多个“推广单元”;某推广单元中,可以有多个“关键词”。现在PM需要上一个新功能,他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草图:
  PM解释说:“我需要一个定位器。可以让用户选择定位到「全账户」、某「推广计划」、某「推广单元」或者某「关键词」。简单画了一下,本着‘少即是多’的原则,我把它们组合在了一起。”
  我看了以后很困惑,问到:“如果我想定位到全账户,该如何操作?”
  PM回答说:“全账户的话,就什么都不选,直接点「查看」即可。”
  我:“晕…”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精简了界面上的内容,但却损失了用户体验的例子。虽然这样的设计是最简洁最省空间的,但是却没能表达清楚这里的功能。后来经过讨论,将其改为了类似下面这种:
  也即,在原有的下拉框和输入框之前,加上了4个选项。这4个选项,分别对应着可以做分析的4个不同层级,只有选定了层级之后,才会在下方出现该层级下面的具体选择控件。这样的改动,将用户的任务分成了两个步骤:1、选择自己要分析哪个层级。2、选择具体的分析对象。虽然流程变长了,点击次数变多了,界面上的元素也变得更加复杂了,但是收益很明显,那就是整个流程变得更加简单顺畅了,用户几乎无需任何思考即可上手操作。所以界面元素上的More反而提升了实际的用户体验。就像是《Don’t make me think》这本书中的一句话:“点击多少次都没关系,只要每次点击都是无需思考,明确无误的选择。”
  二、网页上的斜体字
  在很多英文网页上,设计师会选择将一些文字变成斜体。对于英文来说,在一些特定的字体下,斜体字会比较美观,同时这种效果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也承担着一定的特殊含义。比如在维基百科中,斜体字经常会用来写书名或者注释类内容,如图:
  在上面的截图中“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line of …”这一行内容,是注释的性质,并非介绍iPhone的正文,所以维基百科使用了斜体字。合理的使用这些样式,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也可以提升美观程度。
  但是就斜体字本身而言,我认为它并不是很适合中文网页。理由很简单,在中文网页比较通用的12px字号下,斜体汉字的识别性会变差。例如,下图是某航空公司网站上,同一功能控件的两种不同语言的对比截图(为了让问题更明显,我选择了繁体中文):
  从截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左侧的英文版,在Arial字体作用下,斜体字表现得不错。看得清,又美观。但是右侧就比较悲剧了。中文的12px宋体字,加了斜体样式后,识别度严重下降(这就有点儿像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说的“过度装饰”)。特别是一些比划比较多的汉字,会出现叠在一起的情况。
  显然,在这个例子中,设计中文版的时候,应该更Less一些,去掉斜体样式体验会更好。
  三、播放按钮和电话按键
  在很多电子产品上,设计师使用一个向右的三角符号来代表播放键。这已经是一个行业标准,我们见到这种符号,就会很自然的产生正确的认知。所以当再次设计类似功能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沿用这个符号:
  在上图所示的3个完全不同的播放软件中,我们能够轻易的找到代表播放功能的那个按钮,并不需要在图形下面注明“播放”2个字。这样即节省了空间,也传达出了我们对于功能的定义。这里的Less达到了More的效果。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在为一个产品设计按键的时候,都可以沿用这种只提供图形不提供文字的Less方式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比如:
  这是某品牌电话机上面的按键,有谁能猜出数字键上方的3个按键的具体含义?特别是第1个和第3个,可能除了这个产品的设计者之外,大部分用户都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出准确的结论。对于具体使用该产品的用户来说,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功能上的困惑,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操作这个产品的时候,对于按下这些按键以后会发生什么,将毫无预期。如果没有预期,很多用户就会选择根本不去尝试,那么即使这个功能本身很有用,也难以成功推广。如果我们的Less是建立在表达不清楚的代价之上,那就偏离了Less原本的初衷。在这样的细节上,我认为还是考虑在按钮下面标上文字吧,或者,直接把图形替换成文字来表达。
  总结
  1、简约的设计在很多时候可以让产品使用起来更加流畅和高效,可以让用户体验更好。
  2、但有时我们对于Less is More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它的原意是反对“过度装饰”,而不是一味的“简单”。
  3、Less不仅仅是UI上的简单,更重要的,是流程、认知层面的简单易用。如果为了精简UI而搞乱了流程,就得不偿失了。
  4、更核心的原则,还是那句经典的Don’t make me think
  作者:xidea
更多精彩内容其他人还在看

更受欢迎 更具创造性的深底色网页设计实例

最新的调查表示,47%的受访者首选浅底色的设计, 主要原因是基于可读性。大多数人不喜欢阅读深色背景上的亮色文字,那样眼睛容易疲劳从而导致不适的阅读体验。
收藏 0 赞 0 分享

有创意的关于我们网页页面设计

本文收集了一些“关于我们”网页页面,60个漂亮的有效果的对用户非常友好的关于我们页面的设计实例。希望你能从中获得设计灵感。
收藏 0 赞 0 分享

整洁漂亮的网页设计的4项原则

我最喜欢的设计书籍之一就是《Robin Williams Design Workshop》.它深入实际的设计理论,并且包含许多极棒的设计实例。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4项主要的设计原则,它们已经在设计中为我所用。这4项原则就是:反差, 重复, 排列, 和分类。
收藏 0 赞 0 分享

设计参考 WordPress建站成功案例

最近国外有个牛人收集了 16 个专门收集 wordpress 精彩建站案例的网站,对于每一个 wordpress 迷来说,这都是一份大礼。
收藏 0 赞 0 分享

新闻风格网站设计实例25个

杂志和新闻风格设计越来越流行了。像Wordpress之类的内容管理系统对此类网站有比较多的模板选择,可以让普通的站长或博主轻松实现一个很像新闻网站的网站。在本文中,我们将推荐25个可以为你提供灵感的杂志风格网站设计。
收藏 0 赞 0 分享

网页文字设计应该像聪明女孩穿衣服

  这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是女人美丽圣经里的最精彩的一句话了,一个女人只要舍得花时间琢磨怎么保养,怎么打扮,总能够找到方法展现自己美丽的一面的。界面设计何尝不是如此?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聪明女人的穿衣之道里有没有什么做设计可以借鉴的地方
收藏 0 赞 0 分享

怎样设计网页?怎样制作网页?

  在网页设计的认识上,许多人似乎仍停留在网页制作的高度上。认为只要用好了网页制作软件,就能搞好网页设计了。   其实网页设计是一个感性思考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复杂的过程,它的方向取决于设计的任务,它的实现依赖于网页的制作。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收藏 0 赞 0 分享

网页可读性提高的几个方法

1. 使用对比色 (Use contrasting colours). 这里说的对比是文字的颜色和背景色的对比。这样用户可以比较容易的看清文字,减少阅读疲劳。有视力障碍的人可能看不清楚低对比度的文字。可以去Vischeck这个网站可以看看你的网站在色弱(或色盲)用户眼中的样子。
收藏 0 赞 0 分享

网页设计心得:页面布局的简单规则

·重复:在整个站点中重复实现某些页面设计风格。   重复的成分可能是某种字体、标题logo、导航菜单、页面的空白边设置、贯穿页面的特定厚度的线条等。   颜色作为重复成分也很有用:为所有标题设置某种颜色,或者在标题背后使用精细的背景。 &middo
收藏 0 赞 0 分享

网页设计人员应该注意的43个Web设计错误

这是一篇关于网站易用性的文章,作者以亲身体会讲述了43条网站设计中常犯的错误,而无疑这些错误会大大影响网站的可用性。如今网站易用性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纵观国内的各大网站,似乎易用性并未成为设计者们广泛理解的概念, 因此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能有作用。 1. 用户必须
收藏 0 赞 0 分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