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快的总裁、原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柳青近日在香港接受了《福布斯》中文版专访。采访中她谈及了对滴滴未来的规划,并表示公司每天处理数据已是全球最大竞争对手的数倍,对于滴滴将于今年登陆资本市场的传闻,她表示公司暂时不考虑上市。
采访中她还表示,滴滴专车减少的是私家车的出驶,而不是从出租车这端抢生意。随着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柳青还判断,90后将认为买车是Out的行为。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记者:未来三年,滴滴快的将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
柳青:我们在未来三年里面战略还是很清晰的,就是要解决中国人出行难问题。出行难的问题有很多的解决方式,不管是通过专车也好,公交也好,出租也好,减少汽车的拥有量也好,有各种方式来实现,但是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是很明确的。
当这个愿景实现以后,我们那时候会有大量的数据,会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在技术上,像今天我们处理的数据、每天的算法频度,是我们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的几倍,就是因为中国的这个特点,市场巨大,而且密度很高,所以使得我们有大数据的积累。
至于上市,暂时不考虑,我们不是通过上市来驱动的一个企业。
记者:专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争议,直到最近还有新闻认为专车影响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您怎么看?
柳青:其实全中国有3,000万人次每天坐出租车,但真正需求是5,000万次,有2,000万次可能因为打不到车而坐黑车了。全中国有1.5亿辆私家车,每天有2.6亿次坐私家车出行的人,剩下有2亿人左右是坐公交车或者自行车的,这是我们面临的出行市场。滴滴最开始是从出租车市场切入的,让很多人享受到了方便。
未来专车的发展将会减少私家车的出驶,不是从出租车这边抢生意,因为出租车这端3,000万次还不够,还有那么多人坐不到。但是私家车有2.6亿次,只要这里面10%的人转换过来就已经是非常大的一个专车市场了。为什么要让这些人转换需求,其实这也是政府的一个KPI,就是要减少小汽车的拥有率。中国人的年收入水平和美国人是不能比的,但汽车的拥有成本比美国还要高,所以中国人在花自己个人的收入比重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买了一辆95%以上的时间都不用的东西放在那里,这是非常耗资源的,也是非常不经济、不环保的,更何况全中国已经有7个城市的限牌了,北京是要摇号的,一次是4%的成功率,理论上来讲要摇25次才能摇到一辆车。现在一辆专车一天在路上开20次的话,相当于减少了十辆私家车出行,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记者:滴滴的发展可能会让人不再需要买车?
柳青:其实我觉得未来90后新生活的状态,就是谁买车谁就已经Out了。
像我家离我们公司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作为这个社会生产力的一分子,一天如果有12个小时可以工作的话,来回开车三个小时,我的生产力减少了25%。从节省人的时间来讲,专车是一个给社会带来创造生产力价值的产品。
记者:在产品开发方面,公司还会有哪些动作?
柳青:除了专车,我们还会做的一件事是把公共交通连接起来。今天,北京的路上可能公交车一辆一辆的空驶,而在高峰期,大量的人在等车时可能又一辆都不来,怎么能把公交车加入平台中来,这都是滴滴长远的商业模式。
记者:滴滴不仅和用户、乘客相关,它还涉及了出租车的垄断经营权以及改革的核心问题。滴滴在改革中起的是什么作用?您平时会如何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
柳青:政府今天也慢慢看到了、更了解了我们这样的技术企业能够帮到政府做什么事情,我们未来会推一个滴滴指数,这里面会有很多城市的数据,我们帮助政府一起来策划整个城市未来交通的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滴滴可以做的。
同时,我们也能够解决很多现有的社会问题,比如怎么彻底根治黑车。中国现在很多人打不到车以后,本来是坐黑车,而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关心黑车的安全问题,后续是不是有安全保证。现在我们的平台上要吸收最好的司机和车辆来给老百姓提供服务,这基本上根治了真正的黑车。这降低了政府管理的成本,都是能够帮助到政府做的事情。
还有一个理念是交通出行的生态系统里面包括了政府,政府是最重要的一环,怎么能够帮助政府解决政府的问题,帮助到产业链里面不同的出租车、专车、公交这些司机以及乘客,这都是我们作为一个平台型的企业,能够以技术的方式来根本改变大家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