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军在5月13日接受媒体群访时亦承认,智能手机的创新到了一个瓶颈期。小米今年4月亦在印度市场高调举行了新品发布会,雷军亲自出席。
2、科通芯城副总经理祝在葵向《财经》记者表示,在手机产业链上已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目前国产手机摄像头使用索尼品牌,中高端手机芯片制造商主要为高通、联发科等。
3、芯片厂商高通高管曾对此表示:“处理器仅占手机性能的15%。根据处理器性能购买手机,就像根据轮胎类型购买汽车一样。”
4、一位中兴人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提出一种有趣的说法:正如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气宗和剑宗,气宗以气驭剑,很像传统手机厂家,注重研发和供应链的打造;剑宗则偏技巧,很像当下的互联网手机,更重营销设计。
5、5月6日,奇虎360宣布与酷派合作,推出“奇酷”牌手机。此次虽然没有发布手机产品,但周鸿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股权众筹”模式。周鸿祎表示未来卖手机一定不是生意,因为硬件盈利能力会越来越低,手机会变成用户和厂商之间的一个联系。
6、TCL集团副总裁、TCL通讯COO王激扬表示,恰逢2015年4G拐点到来,TCL将发挥其在运营商市场的固有优势,重点放在4G产品上,目标在电信市场冲刺500万台销量。
7、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此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么多手机厂商不惜血本、不怕赔钱地竞争,我们就少一些浑水。在保证国内市场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
8、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则认为,在印度、非洲做销量容易,但那不是国际化,只有在欧美获得认可后才有资格谈全球市场——这就要求产品本身有技术保证并且专利完善。
北美市场90%以上的智能手机是通过运营商渠道进行销售的,即便用户是通过大型分销商渠道来购买手机,最后也会与运营商的套餐进行捆绑。而美国运营商在品牌、质量、售后、元器件、生产线甚至环保等方面都有非常细致的要求,门槛相对较高,对国产手机走出国门提出产品质量的严格考验。
这就意味着,去海外谋求销量的增长并不适合所有品牌。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无论寻找怎样的差异化路径,万变不离其宗——做好产品是最根本的。
10、在国内称得上“自我研发”的手机厂家为数不多,一位华为人士表示不同意所谓“没有资金搞研发”的说法。“中国人不缺钱,缺研发意识。一旦融到资、贷到款,中国厂商的第一反应是搞营销、打广告,怎么提高知名度怎么来,而不是专注于研发技术。”产品研发打基础是慢工细活,不会立即见效,华为的经验或值得借鉴。
一个品牌若销量广泛、口碑优良,决定因素一定不在营销手段或依赖人口红利,而是回归产品本身,掌控核心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只有在后两者基础之上完善商业模式、培育生态链系统,才可获得品牌溢价主动权,进而带动行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