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像联想收购MOTO那样把苹果买下来,然后给iPhone 6、iPhone 6 Plus换一个LOGO?好像目前还有没有谁正在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而人人都觊觎苹果公司出色的工业设计,以及苹果公司目前的首席设计师乔纳森·伊夫爵士,但这个真的不是想买就能买的。“借鉴灵感”因此成为了硬件制造行业里向伟大经典致敬的普遍做法,而苹果最近的旗舰新机iPhone 6也成为了多家公司模仿的对象。在这些借鉴设计灵感的产品中,联想笋尖 S90的关注度相对较高,于是今天我们也将两款争议颇多的新品聚在这里做个对比。
“我们的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得到了现有伟大产品和伟大设计的启发。在如今的世界,谁不会这样做?能否给我展示一个我们产业有着完全独特的设计语言的产品?你不可能找到这样的产品。”这是谷歌前高管雨果·巴拉(Hugo Barra)前一阵说过的一句话。
笔者作为多数情况下是受到启发的哪一类人表示:我们应该给予伟大产品应有的尊敬,应该让它们更好的生存下去服务于更多的用户,而不是像Yahoo那样通过收购的方式让竞争对手消失。当然,有的时候这这些伟大的设计正出自一家已经很伟大的公司之手。
苹果 iPhone 6(左)与 联想笋尖 S90(右)
那么苹果的iPhone 6相信各位应该或多说少都有些了解,而相比之下对联想的这款新机可能会比较陌生一些。“笋尖”,显然这不是楼下711好炖卖的内个笋尖,它取自“瞬间”的谐音,希望消费者可以使用这款“自拍神器”记录下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全天候自拍神器”是联想为这款产品定下的Slogan,但它的外观设计更偏中性一些。因为不是旗舰机型的对决,所以我们更希望通过对比找到小众的功能性产品与大众的全能型产品间的差异,以便于消费者有选择性的购买,毕竟二者的差价有3000块之多。
从笋尖 S90圆润的机身设计上仿佛看到了iPhone 6的影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把它俩凑到一起作对比的主要原因。那么从最初的曝光到后来发售,没想到联想真的会拿出一款这样的产品出来,虽说细节方面的差异是有不少,但仍旧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有点像苹果的iPhone 6”,这是很多网友在关注到这款机器后的普遍看法。那么两款机器现在就摆在我的面前,对于以上观点我的看法是:笋尖 S90的确要比其它品牌的同类产品更像iPhone 6,但在设计、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有着很容易察觉到的不同。
■苹果 iPhone 6
机身的边缘轮廓更加圆润,减少的厚度让其更显纤薄,这两是变大了的iPhone 6与前辈们的主要差别。除此之外新机器还引入了边缘做了弧面处理的保护盖板,除了让整个机器看上去更加圆润之外,还能有效的提升手指在屏幕边缘执行手势操作时的手感。
苹果 iPhone 6(机身厚度:6.9毫米 机身重量:129克)
■联想 笋尖 S90
联想 笋尖 S90同样采用了全金属一体式机身设计,也是由一整块铝合金经过一些列的切削、打磨工艺加工而成的。6.9毫米的机身厚度和129克的机身重量与iPhone 6完全相同,但屏幕尺寸提升了0.3个英寸。所以S90的密度要小一些拿着也会显得轻一些。
联想笋尖 S90(机身厚度:6.9毫米 机身重量:129克)
此次拿来作对比的产品均是白色版的机型,均采用了白色前面板加浅灰色一体化金属外壳的组合。并且两款机器同样也都是采用了阳极氧化工艺去固定机身外壳的颜色,对于这种比较浅的灰色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从远处看上去两款机器的是确挺像的。
总是有言论说联想笋尖 S90这款机器跟iPhone 6是有多么的相像。其实在笔者看来,两款机器的差价有三千多块,如果联想能在这个条件下完全COPY一台完全一样的机器出来,想必那也是极好的。然而软硬结合与独立品牌的角度去考虑,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前面板底部的按键
即便不用去仔细观察,我们也能轻易的找到两款产品的不同之处。比如因为搭载操作系统的不同,笋尖 S90在机身的下方设置了Android手机标志性的三枚触摸功能键。虽然最左侧的菜单键用的不是很频繁,但对于手小的用户来说,想要够到那里还是蛮费劲的。
机身前面板底部的按键对比(Touch ID虽然大但看上去很干净)
■机身下方的扬声器
罗永浩曾经在锤子 T1的发布会上特别强调了机身底部扬声器的对称处理。虽然喇叭是单声道的,但是为了看上去更美观还是做了对称的开孔。笋尖 S90也是做了这样的处理,在机身底部左右两侧各开了两排的开孔。而iPhone 6则只开在右侧,的确是有点丑。
使用对称扬声器开孔的笋尖 S90看上去更舒服
■机身两侧的按键们
由于机身尺寸增大了,所以iPhone 6与iPhone 6 Plus的电源键都从机身的顶部迁移到了机身的右侧,而一直以来就放置在机身左侧的静音拨钮与音量调节键则还是在熟悉的位置。那么作为右利手用户,个人感觉将按键全都放置在右侧的笋尖 S90更便于操作。
iPhone 6的按键更具金属质感(边缘处有做倒角打磨)
■主镜头与塑料阻隔
从机器被曝光开始,人们就在吐槽iPhone 6机身背部凸起的主摄像头和用来增强信号的塑料阻隔,而这两项设计也被保留到了最后的正式版产品中。接地气的联想笋尖 S90则将摄像头收进了机身内部,机身顶部和机身背部下方的塑料阻隔条也没有那么的丑陋。
联想笋尖 S90的主镜头没有凸起(甚至还是陷在背部平面以下的)
■硬件参数对比
如今的苹果早已不用去宣传iPhone产品的相机拍照效果,常年积累的口碑和社交网络中不计其数的样张我们有目共睹。然而在相机模块的处理上,苹果已经连续挤了两年的牙膏,800万像素、F2.2光圈、蓝玻璃滤镜的组合已经服侍了三代产品,如今依旧。
所以通过新的iOS 8系统,iPhone 6在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获得一些新功能。笋尖 S90这边则是完全的新产品线,但1300万像素的薄版IMX 214也不是什么新鲜物件了,不过这款机器提供了更短的22nm焦距和更大的F2.0光圈,硬件方面后者相对较强一些。
■相机功能对比
两款手机都提供了简介的取景界面,其中联想笋尖 S90提供了更多的选项以及更多的辅助功能,比如黑屏手势唤醒相机应用、黄金分割螺旋辅助线以及手势自拍等功能。而在硬件方面,联想在机身前面板的顶部提供了自拍用的补光灯,扩大了使用场景。
01.联想笋尖 S90 相机取景界面
02.苹果 iPhone 6 相机取景界面
■自拍展示
右侧为联想笋尖 S90(在自拍这一项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为了提升自拍效果,联想提供了1/3.2英寸的800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以及5P镜头模组和用于防止炫光的1P蓝玻璃镜片,再加上七级美颜效果调节,S90理论上应该更好。从同事拍摄的样张也能看出来,其对于强光的压制效果更好,肤色也更自然一些。
■样张展示
回到主镜头的对比,笋尖 S90因为使用了22nm的广角镜头,所以样张都比iPhone 6显示出更多的内容,这个比较适合拍风景、拍合影的用户。那么在普通场景下,iPhone 6的色彩调教和暗部细节处理更优,而到了暗光环境下则是S90相对较好一点。
>>>联想笋尖 S90(下图)<<
>>>苹果 iPhone 6(下图)<<
>>>联想笋尖 S90(下图)<<
>>>苹果 iPhone 6(下图)<<
>>>联想笋尖 S90(下图)<<
>>>苹果 iPhone 6(下图)<<
>>>联想笋尖 S90(下图)<<
>>>苹果 iPhone 6(下图)<<
总结:编辑点评与网友问答
1.刘宁
两款手机价格相差甚远,但是在外观上的用料和设计都比较相似,在某些细节上的处理更是一模一样,这虽然难免会让人觉得联想笋尖手机S90是在抄袭苹果iPhone 6,但这样的外形确实很招人喜欢,毕竟苹果iPhone 6那昂贵的价格让不少人望而生却,对于预算不多以及学生们来说,1999元的联想笋尖手机S90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选择。
2.薄志强
这俩其实不是一个级别和定位的产品,之所以能放在一起肯定就是长得像了。iPhone6显然更贵,但有钱还是买iPhone6。联想笋尖S90发布在iPhone6之后,有山寨之嫌,但只看这款产品本身,也确实有其自己的主打特点,一是便宜,二是前置摄像头拍照确实给力,适合钱不多、爱自拍的用户,另外这手机手感也确实比想象当中好很多。
3.刘正伟
初见联想手机笋尖S90也确实是醉了,然而真正拿在手里把玩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它打磨圆润的金属外壳手感还是蛮不错的。和iPhone 6对比的话,严格来说,整体不在一个量级。它们原本各自的定位也不一样,笋尖S90在价格上具备很大的优势,自拍也还可以。而iPhone 6整体表现比较均衡,是高端的选择。追求外形,想要性价比,联想手机笋尖S90是不错的选择。
问答:
1.联想笋尖 S90 支持什么网络制式?
目前联想笋尖 S90 只提供有移动4G的版本,这个版本支持双卡双待功能,但仅支持移动4G(TD-LTE)与移动3G(TD-SCDMA)两种高速移动网络。同时该机还兼容移动2G/联通2G(GSM)网络制式。两张SIM卡均为MicroSIM卡,且只有一个卡槽支持移动4G/3G网络。
2.两款手机的拍照到底谁更好?
如果比自拍,联想笋尖 S90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完爆苹果 iPhone 6,这款机器基本上就是在机身的前面复制了一个主摄像头出来,并配有单独的LED补光灯。后置摄像头方面,iPhone 6的表现很稳定,S90则是忽好忽差,正常光线条件下还是iPhone 6 的效果更好。
3.这两款手机到底像不像?
如果你想在Android阵营中找到一款像iPhone 6一样带有圆润金属机身的产品,可以说联想笋尖 S90是最接近目标的那款。不过除了机身造型有些相似外,两款机器在很多细节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也不会有奸商去拿S90冒充iPhone 6 来卖。
以上就是联想笋尖s90对比苹果iphone6,大家对这两款手机是不是有所了解,谢谢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