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声明是C/C++开发中比较常用的技巧,主要用在三种情形:
extern int var1;;void foo();,注意类的成员函数无法单独做前置声明;class Foo;,也可以前置声明模板类:template class<typename T1, int SIZE>Foo;。如果类包含在名字空间中,需在名字空间内做前置声明:namespace tlanyan {class Foo;};,而不能这样:class tlanyan::Foo;。前置声明作用
根据其用途,前置声明的主要作用为:
前两种用途好理解,第三种稍微复杂点,但却是前置声明最重要的用途。其解决类A包含类B,同时类B包含类A的依赖问题。循环依赖一般是设计层面的问题,可通过接口、引入辅助类等手段化解。前置声明也能解决,只是架构上稍微别扭。
不管A和B是否定义在同一个文件中,c++永远无法解决如下形式的循环依赖(后文解释原因):
// file: A.hpp
#include "B.hpp"
class A {
 int id;
 B b;
};
// file: B.hpp
#include "A.hpp"
class B {
 ...
 A a;
};
前置声明解决该问题需要与指针配合,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要点如下:
使用前置声明后,以下是一种可行的解决形式(两个类均使用了前置声明):
// file: A.hpp
//3. 移除对B的包含(使用了#pragma once或者#ifndef B_HPP等保护措施则无必要)
// 2. 前置声明类B
class B;
class A {
 int id;
 // 1. 成员变量转换成指针
 B* b;
};
// file: B.hpp
// 3. 移除对A的包含(有包含保护则非必要)
// 2. 前置声明类A
class B {
 ...
 // 1. 成员变量转换成指针
 A* a;
};
深入前置声明
如果你有其他编程语言的经验,会发现c++有点怪异:Java/C#/Python/PHP等语言可以轻松做到循环引用,无需使用类似的前置声明技巧。这不禁让人思考:C++为何必须要用前置声明才能化解?
原因在于C++定义对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A a形式,a即对象,调用成员变量或函数用.,对象在栈中分配;另一种是A* a,a是指针,调用成员变量或函数用->,其指向地址存储实际对象,对象在堆中分配。
分配对象需要知道具体的内存大小,但以下形式我们不能确定类A和类B对象的大小:
class A {
  B b;
};
class B {
  A a;
};
对于这个简单例子,你可以直观认为A和B占用同样的内存,例如1字节,但也可以是2字节,3字节等;根据内存对齐要求,一般是4字节,8字节等。无论哪种情况,编译器无法确定其对象占用内存,便会报错停止编译。所以你应该知道为什么C++永远不应该(不能)这样做了吧?
那为何前置声明加指针的组合能解决循环引用问题的呢?因为正常情况下,数据类型指针在同一机器的编译器里占同样的内存。指针一般是4或者8个字节,对应32和64位指针。用了指针,即使有循环引用,类的大小也能轻易的确定下来。这也是Java/C#/Python/PHP等可以轻松循环引用的原因:这些语言中,对象变量其实都是指针,也意味着对象变量都是引用传递。
如果不移除文件的相互包含,能否省去前置声明呢?答案是不能,原因如下:
总的来说,不管是否移除对方的头文件,前置声明都是必须的。实践中为了避免文件变动时重新编译的耗费,移除不必要的头文件是一个好习惯。
以上就是详解C++ 前置声明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C++ 前置声明的资料请关注脚本之家其它相关文章!